經由 投資客日誌 (日期為 2007/10/30)
全球各國央行操控創造了低利環境下,貨幣已失去「價值儲存」(store of value)功能,一旦人們發現貨幣不保值,無法避免貨幣貶值(通膨)趨勢,就會試著購買各種資產包括股票、房地產、藝術品、收藏品、商品(尤其是黃金)及價值較好的外幣,以維持自己存款的購買力。
選擇這篇文章,是因為這篇文章的想法剛好跟我契合。
資金寬裕推動市場投資熱,帶動公司勇於冒險...
選擇這篇文章,是因為這篇文章的想法剛好跟我契合。
資金寬裕推動市場投資熱,帶動公司勇於冒險...
風險嚇人
以中國為例,1年期定存利率為 3.87%,但通膨率6%以上,全國房地產價格每年平均上漲12%(更別說深圳這類大城市漲得更兇),股市年漲幅更高達100%,這種情況下誰想手握有現金?在大量現金流向資產下,導致資產價格上揚,更引發投機客以低利借現金買進其他資產套利,高槓桿操作帶動資產價格漲得更快。
寬鬆貨幣使游資過多
當然有人會認為資產價格上漲沒什麼不好,沒錯,如果資產價格漲勢動力來自經濟基本面強勁就是好事;可是如果是因為過剩流動資金(貨幣供給和套利借貸),那麼資產價格吹起的泡沫一旦破滅 ,反而會對經濟造成相當大的負面衝擊。
也許樂觀份子會宣稱「你在說什麼泡沫帶來的負面衝擊啊」,想當年NASDAQ崩盤是因經濟衰退,但看看之後景氣復甦得多強勁!甚至認為,如日本 1990年泡沫破滅時早點採寬鬆政策,或許可以避免這麼長期的經濟衰退。確實,如果那時是柏南克(美國聯準會主席)擔任日銀舵手,也許日本景氣下滑的程度不會那麼深。
就算美國迅速採取了極度寬鬆貨幣政策,現在還是有很多資值價值大跌的,例如NASDAQ 2000年後大跌、次級金融業2005年後重挫。即使聯準會持續採取極寬鬆貨幣政策甚至降息到零水準,也不會所有資產一致全面上漲的,就像我之前強調的,一旦某個泡沫破了,投機資金自然會尋新目標並吹起另一新泡沬。
寬鬆資金環境下,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負債正快速成長,近10年美國GDP(國內生產毛額)是4.2兆美元,但負債卻高達21.3兆美元; 看看1950年代,債務規模3370億美元,GDP卻有4280億美元。
美國寬鬆貨幣政策造成市場游資過多,導致近來中國和印度股市狂飆,如比照台股1984~1990年漲勢,那中國股市2005年到今漲6倍,還有1 倍上漲空間。看看台股歷史經驗,1990年加權指數上萬點創歷史新高後崩盤,在短短6個月內跌掉80%,事實上中國股市 報酬已有限,但風險卻高得嚇人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