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建雄 香港中文大學高級行政人員碩士課程兼任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經濟金融系協席教授 到2009年,已有二十六間外資轉型成功,成為本地註冊,戰略也為之一變。三十年滄桑,面目全非,人事更替,回望也茫然。當年只是耕耘,結果還是好的。 白頭宮女話當年,三十年可不算短,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滄桑,也堪一記。若說當年有什麼雄圖大計、戰略眼光,在大環境變化下,也只能成為廢紙上的陳文。 從三十年前的中國戰略說起 1979年,筆者由美國銀行轉到法國銀行打工,首次踏上神州,為開設辦事處鋪路。還好在台北三年有機會練習普通話,到北京推展業務,不成問題。當年開設辦 事處算是一件大事,開幕酒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來賓八百人,遠自黑龍江亦有來客,握手握到手腫這回事,三十年前就吃過此苦。辦事處不能營業,只能收集資 料,戰略是與銀行界保持關係。當時銀行只有人行和中銀,主要往來的還是中銀,工行要到1984年才由人行分解出來,建行則是人民建設銀行,要到1996年 才改名建行,所以關係簡單。三十年後,北京辦事處一百來家,外資銀行仍紛紛前來,7月開幕有尼日利亞第一銀行,連吉爾吉斯坦的銀行亦在籌辦中,業務範圍還 多加一項收集中國企業IPO上市資料,希望在投行業務亦分得一杯羹也。理論上,台灣的銀行最需要來中國開分行,但至今只有七家辦事處,也不在北京,大型銀行如台銀、兆豐、玉山、富邦都仍在等候兩岸的備忘錄簽成,才能行動。但如此一等,已經比第一批外資銀行晚了三十年。 1989年年初,筆者任職的法國銀行申請廈門分行,當時上海仍未開放。本以為希望不大,但六四之後,居然在下半年收到通知可以開辦。當時由台北分行籌辦,第一任的分行經理、副經理全 都由台灣員工擔任,聘了一批廈門大學尖子。分行在1990年開業了,戰略對象是台商。當年台塑的海滄計劃如火如荼,但為李登輝「戒急用忍」,海滄計劃報 銷。但其他台商絡繹不絕,加上有跨國企業到廈門,雖然不是很火紅,但仍有利可圖。這時候還未有人民幣業務,但台商正在開始,作為廈門的先行者,當然有利。 1992年,上海開放首六家外資銀行,可以說是「搶到頭崩」,但浦東這年才開始建設,陸家嘴十畫未有一撇,分行只能開在波特曼酒店內,要找精通英法二語的 上海員工也非易事,銀行經驗不必提,反正業務慢慢來,沒有壞賬就好了。投資地產和酒店,在九十年代的上海是高風險項目。今天回頭看,這些項目如海侖、城 市、波特曼和一些黃浦區的物業,莫不升值十倍。當年法國前輩教落,只要合約條件清晰,拖賬時利息如何算得清,「冇有怕」。這還是情理法的時代,中國的信用 還是有的,反而跨國企業在中國經營失敗,要求銀行剃頭,甚至索性不還,這還是有的。沒有實質的保證,反臉也就反臉了。1997年後發生的ITIC事件,那 是香港廣東間的矛盾。外資銀行在香港一樣出事,處理問題只問「法」,不顧「理」和「情」,處事反不如當地和台北派任的員工,這是教訓之一。 外資銀行迎來美好時光 1999年,中國準備加入WTO,外資銀行莫不磨拳擦掌,看這塊大肥肉,人民幣業務、個人存貸款業務、信用卡、樓按都在計劃中。但2001年12月,中國 入世才成功,而全盤開放要等五年,但2006年12月亦是彈指而過。第一筆人民幣業務在2004年12月就開放了,對上海分行的負責人來說如降甘霖,因為 只是存貸款的息差就有2%到3%,反而美元貸款只有一般的五十到八十基點。這些沒有做預算的利潤算是天降大禮吧。 但另一個更大的禮是,中行、建行和工行都要IPO上市,而上市前 要招收戰略伙伴,提供資金和風險管理等技術。所以在2005年至2006年之間,三十家外資銀行花了超過二百三十億美元,買了二十一家中國本地銀行的股 分。最成功的是滙豐收購20%的交銀,高盛買了5%的工行,蘇皇買了10%的中行,美銀甚至買了20%的建行。到2006年IPO上市潮,工行的二百二十億美元上市, 成為世界最大的IPO,外資銀行獲利三倍,中國三大銀行成功轉型,工行的壞賬比率(NPL)由2004年的19%變成2005年低於5%。隨之,工行成為 世界市值第一的銀行,存款第一,利潤第一,這又豈是三十年前所能料得到。即使在1997年,香港仍是滿地悲觀的分析員。 到2006年,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仍只有2%,在大城市當然會好些。但即使在台灣經營了五十年的外資銀行,市場佔有率亦是不足4%,到近年大力收 購了幾家出事的小型銀行,情況可能好些,所以外資收購銀行的戰略是對的。可惜2008年金融風暴一出,外資銀行受重傷,要本國政府打救,隨之要改變戰略, 出售銀行持股,蘇皇、美銀、高盛是三大最高姿態的出售,將市場拱手讓出,是戰略失誤。蘇皇由於收購荷銀,美銀由於收購美林,令整體實力受挫。日後這個中國 市場如何再打入,日後新CEO要費思量了。 對其他外資銀行來說,2007年又是天大好消息,中國容許外資成立中國註冊的本地銀行,只需一個資本額就可經營本地個人和公司業務,不像以前一年只准開一家分行,每家一億元人民幣,開到何時才能開到幾十間分行。所以到2009年,已有二十六間外資轉型成功,成為本地註冊,戰略也為之一變。三十年滄桑,面目全非,人事更替,回望也茫然。當年只是耕耘,結果還是好的。■ | ||||||
揚州風景
金錢遊戲
2009年12月8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