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亿打造的中国芯片代工产业发生了什幺问题?从大唐入股中芯看起…
在全球金融海啸的推枯拉朽下,中国第一大半导体厂中芯国际,终于还是在11月11日,得到大唐电讯的金援,让出16.6%的股权。中芯资金压力虽暂解,但积极引进新资金的动作,似乎也标示,芯片代工(晶圆代工)这个用上百亿资金打造的产业,在中国发展陷入瓶颈,当初要一口气要兴建十座晶圆厂的豪情壮志,如今只进行了一半,在客观条件限制下,恐怕得缓一缓了!
中芯只是缩影,七年前,中国的晶圆代工产业风光投产,但这几年似乎碰到了困境,中芯在05、06及07年都出现亏损,今年电子业景气急冻,恐难逃连四年赤字的命运。外界一直以为,资金是半导体产业荣枯的重要关键,因为一座12�晶圆厂,没有砸下20-30亿美元,很难玩得起来。其实,对于半导体产业来说,资金固然重要,但"软实力"才是决定胜败的关键。
这两个关键软实力,一是群聚效应,一是专利。中国的强盛经济力,固然能吸引大批资金投入半导体产业,在短期内让造价20亿美金的晶圆厂从一片黄沙中拔然而起,但这两个关键软实力,得靠眼光、时间、经验、信用及技术,经年累积才能完成,很难在短期内成事。
其中,群聚效应是中国发展晶圆代工产业,最欠缺的元素。这里指的群聚效应,并非是地理上的连结,而是上下游供应链的连系及客户关系的建立。简单来说,晶圆代工是一场"打群架"的战争,以半导体上下游观察,晶圆代工最主要的客户是上游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芯片设计公司),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将芯片"蓝图"画好之后,再交由代工厂制造,换句话说,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是代工厂的衣食父母,不论台湾或是硅谷,晶圆代工产业之所以枝繁叶茂,靠得是设计公司百花齐放、众星拱月。
当初中国半导体产业之所以一片看好,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世界工厂,从玩具、汽车、电器、手机到计算机,无一不需要芯片,这样的芯片需求大国,其集成电路芯片的自制率,竟然只有10%不到,如果能引进晶圆代工,"现成"的订单,就足以让半导体产业吃喝不尽了。
几年发展下来,中国的集成电路设计能力虽然与日俱增,IC设计公司家数也已经超过400家,但一直集中在较低阶的消费性IC层次,除了做手机芯片的展讯通讯、中星微的影像感测芯片及主攻MP3芯片的珠海炬力,少有重量级的设计公司出现,就算规模最大的珠海炬力,去年营收也只有1.16亿美元的水准,只有全球集成电路龙头公司Qualcomm(高通)全年营收110亿美金的百分之一。
在全球前20大的IC设计公司排行中,也见不到中国芯片设计公司的踪影,偏偏集成电路设计,是赢者全拿的市场,全球半导体产业80%的营收,集中在前20家公司中。IC设计公司规模若不大,就很难生存,果然,日前研究机构iSupply就大胆估计,明年至少会有一百家中国的芯片设计公司,将吹熄灯号。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晶圆厂像是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欠缺能冲锋陷阵及抢摊达阵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此外,近年来全球资本市场对半导体产业的"关爱眼神",逐渐转淡,加上全球电子业在手机之后缺乏革命性的电子产业带领,种种因素,都让中国晶圆代工产业,看似军容壮盛,但始终无法开花结果。
经济情势严峻,只是中国芯片产业的挑战之一,产业之间激烈竞争的挑战更高。近年来,全球电子业虽少有革命性应用,但推动半导体技术前进的速度,却半点也没停下来,主宰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摩尔定律仍然适用,芯片面积愈做愈小,意味线路愈复杂,开发成本当然也愈来愈高,以目前主流90奈米的制程来看,光罩就要100万美金,比之前的成本高出数十倍,新创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若要用到这样的制程,必须准备1-2亿人民币才够。
加上,电子产品瞬息万变,消费性电子产品,其生命周期最多只有三个月,就算有资金开发新芯片,但如果看错趋势、押错产品,那伴随的风险更是惊人。当芯片设计公司的进入障碍愈垫愈高,代表晶圆代工这行的新客户愈来愈少,产业已经从高成长迈向成熟,对起步不久的中国半导体产业来说,当然更加不利。
"专利"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碰到的另一个问题。在半导体产业中,专利一直扮演"隐形城墙"的角色,芯片设计及制造是一项极专精的产业,大从电路设计,小到电路转角、如何减少或引导静电, 都是专利的范围,如果研发脚步稍慢一些,专利一旦被竞争对手抢先登录专利,就会被对手卡住手脚。
2003年底,台积电状告中芯国际侵犯专利,据了解,侵权的是一项网络芯片,该芯片使用在多种网络相关产品中,官非一起,影响所及,不仅该芯片销售受要影响,连带让所有使用该芯片的电子产品销售,都受到程度不一的干扰,就算中芯有专攻专利的鸿海前法务长周延鹏当董事,但在各方压力下,两年不到,中芯就与台积电达成合解,并赔偿1.75亿美元。
不少专家认为,这场官司,是中国芯片代工产业发展重要的分水岭,因为就在台积电与中芯对簿公堂的同时,中芯国际为填补产能,开始与日本厂商合作,切进了毛利率较低、风险较高的DRAM(动态随机内存)内存代工。DRAM的低毛利,也说明了为何近两年来,中芯的产能利用率虽然都维持在九成左右,但却连年亏损的原因。近一年多来,DRAM景气更是急转直下,加速侵蚀中芯的获利率,终于,在2008年4月底,因为不堪亏损,中芯宣布正式退出DRAM生产。
其实,不论是中芯执行长张汝京或是去年卸任的华虹NEC执行长王宁国,都是被美国半导体大厂一手拉拔的顶尖人士,产业经验更是少有人能出其右;而当初投入中国晶圆代工产业的股东,更不乏像上海实业、美国高盛这样重量级的大企业,如今半导体大业难成,怕是当初谁也难以想象。
"潮退了,就知道谁在裸泳!"是巴菲特的名言,如今抢建半导体的高潮在中国已经退去,更碰上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海啸,中国半导体产业,如果要证明自己不是股神嘴中的裸泳者,得靠未来的实绩证明了!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全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