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先,它們的要求沒有全球另一大資產來源——私人股本公司和對沖基金——那麼苛刻。私人股本公司及對沖基金有時是主權財富基金的合作伙伴,偶爾也會成為它們的對手。這些機構大多為西方集團,它們要求較高的回報率,還要在管理問題上有一定的發言權。
以科威特投資局(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為例,雖然該機構尋求每10年能讓資金翻一番,但私人股本公司會將此視為一個相對謹慎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這就是為什麼在需要資金的華爾街投行和潛在私人股本投資者之間,只有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TPG)與美林(Merrill Lynch)展開了正式對話。
作為投資20億到30億美元的交換條件,TPG想要獲得至少比主權財富基金高出一倍的回報率,並有權任命至少一名董事會成員。這些條件比任何一家主權基金可能要求的都要嚴苛,因而TPG與美林之間的談判沒能走得太遠。
於是,美林轉向了新加坡兩大國有投資機構之一的淡馬錫(Temasek),尋求其資本重組所需的大部分資金。美林首席運營官格雷格•弗萊明(Greg Fleming)表示:「我們想讓他們成為戰略伙伴,而不僅僅是投資者。」
然而,在尋求最具吸引力的投資時,主權基金也發現,彼此之間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去年11月,花旗(Citi)從科威特投資局的主要競爭對手——阿布扎比投資局(Abu Dhabi Investment Authority)手中獲得了75億美元的第一筆注資。阿布扎比投資局僅用了幾天時間就答應了這筆交易。科威特投資局負責人阿薩德(Al-Sa'ad)說,當時他羨慕地問自己:「我該如何改變科威特投資局,讓我們的行動也能如此快捷?」
作為反應敏捷和成熟的投資者,科威特投資局與阿布扎比投資局等基金可謂歷史悠久。但中國資金可能最受歡迎,這主要應歸功於關於中國市場由來已久的迷人神話。受資銀行的高管表示,他們喜歡中國資金,因為他們可以將與中國達成的交易,包裝成偉大的戰略舉措,而不是單單獲得救援資金。
譯者/石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