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由 金龍投資篇 金龍 著 (日期為 2008/3/5)
金龍投資第三十三篇: 陶冬的博客
陶冬, 善於看勢-經濟趨勢.
陶冬, 善於看勢-經濟趨勢.
小弟近年醉心研究股票週期和趨勢, 以後要向陶冬博士多多學習. 這位高人, 竟然寫Blog, 我們有眼福了.
陶冬是瑞信的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於1998年加入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主管亞洲區經濟研究。個人更側重於對中國經濟的研究, 但同時兼顧亞洲區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研究。此前,曾任香港寶源證券高級經濟分析師及中國研究部主管。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陶冬博士
陶冬是瑞信的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於1998年加入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主管亞洲區經濟研究。個人更側重於對中國經濟的研究, 但同時兼顧亞洲區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研究。此前,曾任香港寶源證券高級經濟分析師及中國研究部主管。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陶冬博士

KODA,以後再殺你?
2008-03-04 07:10:19
標籤:投資 koda 港股 財經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這是盡人皆知的常識,何況久經沙場的精明投資者。但是,當利益蒙住雙眼時,風險往往被低估,到頭來悔之晚矣。2008年1月下旬港股的急跌,便是一例。
請想像,有一隻基本面堅實、你十分看好的股票,有人告訴你,能以較現價便宜20%的價錢長期購入此股。那個人不是騙子,而是與你有長期交往的、大型私人銀行的從業人員。
這只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叫Accumulator,即累積購買股票掛鈎票據,被人根據諧音稱之為I kill you later(以後再殺你)。
Accumulator 的全名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KODA),一般由私人銀行售予其高資產客戶。KODA其實是一個期權結構產品,發行商鎖定股價的上、下限,在一個時期內(通常 為一年)以低於現時股價的水平為投資者提供股票。KODA有四個特性:1、買入的股票的行使價往往比現價低10-20%;2、當股價升過現價3-5%時, 合約自行終止,但保證投資者至少一個月的積累股份;3、當股價跌破行使價時,投資者必須雙倍吸納股份;4、合約一年有效,但是投資者通常只需要擁有合約金 額40%的現金或股票抵押即可成交,因此這一產品往往帶有槓桿性。
舉例來說,中國移動現價為100元,KODA合約規定20%的折讓行使價(strike price),3%的合約終止價(knock out price),兩倍槓桿,一年有效。也就是說,儘管中移動目前股價為100元,但KODA投資者有權在今後的一年中,以80元行使價逐月積累中移動股份。 如果中移動股價升過103元,合約自動終止;如果合約不滿一個月便終止,投資者至少能夠獲得一個月的股份,並可以立即售出獲利。但是如果中移動股價跌破 80元,投資者必須以80元價格雙倍吸納股份,直至合約到期。
在2007年下半年,香港的私人銀行中,有七成以上的客戶購買股票是以KODA形式,在衍生品合約下通過發行商購入的。私人銀行的資金佔香港散戶資金一半左右,客戶人數不多,但是涉及金額龐大,而且多採用槓桿借貸。
KODA的原意是,在較平穩的市況下不斷積累長期看好的股票。低於現價的行使價,使投資者在正股價格上升之外,有更多的利可圖,其槓桿性也加大了獲利力度。
2007 年8月傳出的直通車消息,帶動了港股、H股暴漲,許多股票動輒一天上升3-5%甚至更多。剛剛簽下的KODA合約數日內(有時是當天)便因股價升過合約價 而自動終止。投資者不僅得到正股上升3%的好處,還享受到20%的折讓價,一次過賺到23%。投資者食髓知味,合同一終止,馬上再做新的KODA,合同不 斷翻新著。
不過,隨著股價不斷升高,行使價越追越高,許多人的合同金額越做越大,不知不覺間風險也變得越來越大。但是多數投資者並不畏懼。市況回落後,有些股價跌落至行使價之下,需要吸納雙倍股份,投資者仍然不棄不離,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收集的是有基本面支持的好股票。
由 美國爆出的金融危機,觸發了一次全球性的股災,香港股價急跌。許多投資者手中股票的抵押價值迅速縮水,私人銀行的風險管理部門紛紛收緊抵押借款尺度。一夜 間投資者的可抵押資產小過KODA合約全年雙倍購買股份所需金額,被逼補倉或在股價低位斬倉。斬倉帶來新一輪股價下跌,造成股票抵押價值進一步縮水,恐慌 下引起更多的斬倉。一場股災由此而生。
據估算股災前,香港有近4000億港元的KODA合約,絕大多數股價跌破行使價,三成以上被迫平倉。中國移動等港股、H股雖然盈利完全不受美國經 濟衰退、金融黑洞的影響,但極受私人銀行投資者的青睞,相關的KODA產品多如牛毛,自然成為此次斬倉的重災區。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月份中移動股價跌得比 美國的AT&T還多,港股跌得比美股還慘。
在Accumulator產品上,賺錢最多的是發行商,衍生品的利潤率極高。其次是私人銀行。 投資者在一般情況下也賺錢,不過股價升得太急,合約很快終止的話,只能收到一個月的積累股份,但是至少有20%多的利潤。然而一旦遇上股災,便要收下兩倍 的股份,而且一收就要收一年。投資者經常是賺十次,但可能一次損手就賠光前面所賺。最慘的是,一旦市況急劇惡化,萬一抵押不足被迫斬倉時,便應了I kill you later的說法。
筆者依然看好有盈利支撐的中資股,認為它們的估值在調整之後變得合理。不過相信投資者在購買KODA產品上,會吃一塹長一智。
(本文原載於新財富,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
(資料來源: http://blog.sina.com.cn/taodong)
短線/中線/長線投資組合沒有任何買賣.
自由財經評論員
金龍
2008.3.5 深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