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風景

金錢遊戲

2007年11月21日

誰能喂飽能源饑渴的中國? (FT2007中國報告之二十六)
「中國2002年到2005年之間的能源需求增量,相當於日本目前全年的能源消耗量。」對於那些想知道世界能源經濟正在如何演變的人們來說,國際能源署(IEA)最新一期《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中藏著的這個珍貴信息幾乎說明了一切。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通過資本、勞動力和技術進步來分析經濟增長。不過,我現在覺得,把能源和創意視為基本驅動力反而更具啟發性。機構和獎勵機制提供了一個參照框架,在這個框架裡,有用知識的開發和應用,把我們依賴的化石能源轉變成我們所享受的源源不斷的產品和服務。 這就是中國和印度目前正在加入的豐富世界。除非天降大禍,否則什麼也擋不住它們。不過,對悲觀主義者、尤其是氣候變化悲觀主義者來說,大禍將會降臨。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面前的挑戰非常艱巨。 以下是這份新報告的諸多亮點。 首先,如果各國政府堅持目前的政策——IEA把這種情況叫做「參考情景」(reference scenario)——那麼,2030年的全球能源需求將比今天高50%以上,其中74%的增量來自發展中國家,僅中印兩國就將佔4 5%。 第二,即使全球生產總值的能源密集度(energy intensity)以每年1.8%的速度下降,總需求還是會出現這種巨大增長。 第三,在2005年到2030年之間的全球能耗增量中,預計化石燃料將佔84%。 第四,IEA堅持認為,在每桶60美元附近(以2006年的美元匯率計),全球石油資源足以滿足需求。但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簡稱歐佩克)在全球供應中所佔比例將從42%提高到52%。此外,「從現在到2015年,不排除出現供給危機及油價飛漲的可能。」 第五,由於煤炭在發電方面的重要作用,2005年到2030年間,預計煤炭在全球商業能源中所佔份額將從25%升至28% 。中國和印度的煤炭消費已經佔到全球的45%,在「參考情景」下,全球煤炭消費增量的五分之四以上將來自這兩個國家。 第六,供應基礎設施方面將需要投資大約22萬億美元(接近2006年全球生產總值的一半),以滿足未來25年的需求。 第七,在「可選擇政策情景」(alternative policy scenario)下,就算采取激進措施降低經濟增長的能源密集度,全球主要能源需求也會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長,僅比「參考情景」下減少0.5個百分點。 第八,2010年後不久,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 第九,在參考情景下,2005年至2030年間,二氧化碳排放將躍升57%。僅美國、中國、俄羅斯和印度四國就將在這一增幅中佔三分 之二。中國今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排放國,而印度將在2015年之前成為第三大排放國。 第十,即便是在IEA更激進的「可選擇政策情景」下,二氧化碳排放也只有到2025年才能趨於穩定,而屆時的總排放量仍然會比2005年的水平高出近30%。 這樣的話,全球其它地方就可以希望享受能源密集型生活方式了——迄今為止,這種生活方式還一直是全球不到六分之一人口的特權。不過,這種欲望會給全球經濟、戰略與環境前景帶來嚴重後果。 顯而易見的經濟問題就是未來的價格。按照高收入國家出口產品的單位價值調整折算,如今的油價是20世紀以來的最高水平。除非能源供應出現重大技術突破,或者意外發現大量石油和天然氣,不然的話,能源似乎還是會保持相對較昂貴水平。 然而,對很多人來說,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驚喜就是,經過20世紀70年代的價格震蕩之後,最終有大量供應源源不斷出現,需求增長水平也非常低。這種調整還會再次發生嗎?如果發生的話,會有多快呢?或者,我們是否應該認為,快速增長的巨型新興經濟體和國家能源供應商佔主導地位這兩個因素 的結合,已經使得局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重大戰略問題則是能源安全問題,以及權力天平傾向於不受歡迎的政體。這些政體有可能是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領導下的俄羅斯、烏戈•查韋斯(Hugo Chávez)領導下的委內瑞拉、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領導下的伊朗,也可能是沙特阿拉伯議會。 權力天平的傾斜有兩個途徑:第一,對於我們目前所認為的文明生活至關重要的燃料,將有越來越高的比例來自幾個不一定友好的供應國 ;第二,這些國家變得越來越富。以此看來,2002年到今年,預計歐佩克的收入增長了兩倍(當然,是以不斷貶值的美元計算的。 能源安全挑戰的部分原因在於,石油作為運輸燃料的作用很難被替代。如此一來,可能的供應就集中在中東地區,這就不可避免地成了一個問題。同理,歐洲日益依賴俄羅斯天然氣也是這樣。 對能源安全的擔心,還來自於能源消費大國之間可能發生的供應爭奪。理智的方法是依靠市場解決問題。但是價格暴漲時,就可能很難解決。到了一定的時候,美國政治家也許會問,美國為什麼要付出鮮血與金錢,就為了在中東地區實現對中國有利的安全保障? 真正的帝國主義(試圖為了一己之利把持能源來源)將是一個可怕的錯誤。但犯錯是人之常情。 最後,我們還有全球變暖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有三點說明。第一,盡管人們對此一直喋喋不休,但還沒有采取什麼有效措施,而且似乎也不太可能采取有效措施。第二,有效政策要求全球各國對鼓勵機制作出重大改變,包括但不僅限於大型新興經濟體的鼓勵機制。第三,還要出現巨大的技術變革,最重要的就是燃煤發電廠的「碳捕獲和存儲」(carbon-capture-and-storage)的技術。 底線是什麼?很簡單:商業能源是我們當代生活的支柱。隨著能源需求的增長,最重要的莫過於確保供應增加和有效使用、同時限制環境破壞 。今天的高油價只是一個開始。根本性的創新和溫室氣體排放的高代價必須緊緊跟上。 譯者/徐柳 ]]> Fri, 16 Nov 2007 00:00:00 +0800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經由 FT中文網 - FTChinese.com (日期為 2007/11/15)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沒有留言:

扬州

洋腔洋調

旅游休閒

floorplanner

tundruk

Website Visitor Counter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