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私人股本基金在中國爭奪交易上面臨的競爭日益激烈,它們正在考慮一種新策略——募集人民幣資金,或許是通過與本土資金來源合作的形式。
銀行家表示,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得克薩斯太平洋集團(TPG),以及新加坡和香港的投資公司都在研究這種可能性,不過仍處於初期階段。
目前,中國尚不具備允許設立可行的在岸交易結構的法律框架,因此所有跨國基金、甚至多數由中國人擁有並運營的基金,都是通過利用離岸投資工具和外幣設立的。
但中國政府多次表示,願意為一個有活力的國內私人股本行業提供支持,目前正在制定大量法律法規,以鼓勵設立以人民幣計價的基金,甚至允許成立中外合資基金。
全球信貸危機增加了發達市場私人股本交易的資金成本,並重新激發了跨國基金對中國的興趣。
「發達市場目前的危機已使(跨國基金的)重點轉向中國,這些基金為中國專項投資募集資金非常輕松,」普華永道(PWC)中國並購稅收服務主管傅振煌(Danny Po)表示,「目前是一個賣方市場,缺的是好目標,而不是資金。」
盡管此前競爭主要在跨國基金之間展開,但它們很快將必須面對大量的本土基金,這些基金正從越來越富裕的本土投資者手中籌集資金。
「這些國內私人股本公司將是外資基金的強大競爭對手,」寶維斯國際律師事務所(Paul, Weiss, Rifkind, Wharton and Garrison)駐香港長期合伙人傑克•蘭格(Jack Lange)表示。
「它們在商界和政府中有更好的人脈……更為明智的做法是與它們聯手,而非展開面對面的競爭。」
英國《金融時報》森迪普•塔克(Sundeep Tucker)、漢妮•桑德爾(Henny Sender)香港、吉密歐(Jamil Anderlini)北京報道
譯者/何黎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 使用 Google 閱讀器 訂閱 FT中文網 - FTChinese.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