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 to you by lkk via Google Reader:
指數型基金的架構方式
via 綠角財經筆記 by 綠角 on Jun 08, 2007
指數型基金有三種建構方式,分別是完全複製(Full replication),採樣(Sampling),和二次規劃法(Quadratic programming)。完全複製是最直接的方式。基金用所有的資產,購入全部的成份股(債),個股所占的比例就等同於該股在指數中的權重。這樣可以確保這支指數基金可以緊追指數的表現,追蹤失誤值(tracking error)可以壓低。
第二個方法是採樣。這時候基金會買入一部分的指數成份股(債)。而這一部份的股票,要具有"代表性"。比如說這幾支股票的組合,它的產業分布、股利收益率、本益比等性質,要和基金要追蹤的指數一致。
採樣的好處在於基金不用像完全複製一樣,買入那麼多的股票,在管理上較為單純,不用顧到幾百幾千支股票的比例問題,也不會那麼常有公司股利分配後再投資的問題。
但是,它的缺點就是追蹤失誤值會比完全複製要大。用愈小的採樣來追蹤指數,會產生愈大的追蹤失誤。以S&P500指數為例,假如選200支股票來作為代表,平均會有1%的追蹤失誤,假如以100支股票來作代表,會有2%左右的追蹤失誤。隨著採樣的股票愈來愈少,追蹤失誤值會迅速上升。
二次規劃法是將過去股價的變化和個股間的關聯輸入電腦,讓電腦計算出怎樣的投資組合將和指數之間有最小的追蹤失誤。這方法有一潛在問題,就是當未來股價的表現並未遵循過去的足跡時,這樣的投資組合會和指數的表現出現很大的差異。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指數型基金的基本架構論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